股票配资门户平台 跑步撤离!他们扎堆退出中国!
20年前,全球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,外企小跑着来中国淘金,那架势谁都挡不住;
20年后的今天,越来越多的外企开始哐哐一顿撤离。
或主动,或被动……
10月份,美国科技大厂被曝其大连公司裁员,多位员工爆料称,已经正式收到裁员通知,思科蓝牌(正编)员工大连预计裁员约300人。
思科还算挺大方,据说这次赔偿方案最高达“N+7”。
有消息称,未来思科整体业务大部分或转移到印度或日本。
9月份,中德合资的上汽大众被曝,要将在2025年关闭南京工厂,在宁波和上海的工厂也可能停产,宁波工厂已闲置数月,正在考虑关闭。
这些工厂关闭后,上汽大众在中国大陆的工厂还有江苏仪征工厂、新疆乌鲁木齐工厂、湖南长沙工厂,就剩这三个。
4月份,群创(台湾第一大液晶面板制造商)被曝关闭南京工厂,解散2400名员工,遣散费为N+1。
虽然群创否认要将中国大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印度,但你看它的动作。
一边关闭南京工厂,一边在为印度Vedanta公司提供顾问服务,协助建设面板厂;一边在考察墨西哥市场;一边又在越南找了合作伙伴,在越南设厂代工。
这还不够明显?!

谁还记得另一家台湾光电企业璨宇光学,2015年关闭南京工厂,开始在越南建厂;2023年又关闭广州工厂,随即追加在越南的投资。
这还不够明显?
大裁员、业务撤离、板块转移、宣布关闭在华业务计划……
这在外资企业里并不在少数。
来看官方数据:
今年前8个月,使用外资金额下降了超过31%!
看这张图,这几年的趋势,更清晰:
2021年前8月吸收外资7580亿元,同比增长22.3%;
2022年前8月8927.4亿元,同比增长16.4%;
2023年前8月8471.7亿元,同比下降5.1%;
2024年前8月5801.9亿元,同比下降31.5%;
转折点就在2022年,之后连续两年直线下滑。
实际上,外资企业退出大陆市场也分两批,一批是2022年之前,主要是成本和疫情封控;另一批就是2022年之后,主要是中美及国际局势变动引发。
这里面,很有意思的一点是:
看图,红线为国际统计口径(BOP),灰线为商务部统计口径。
在以上商务部的数据里,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891亿美元,创历史新高,同比增速为8%。
但与之相反的是,根据官方国际收支数据,2022年外商直接投资下降40%,下半年收缩尤为严重。
数据这东西嘛,搞统计的都懂,不必多说。
那年麦肯锡报告中说,2022年有53%的外企选择将部分业务迁出中国。
谁的数据更接地气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。
这里面,制造业是重灾区。
根据商务部数据,2004年外商对华制造业投资占比达到71%的峰值,此后便一路下滑;
截至2021年,外商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占比已经降至19%的历史低点。
17年时间,从71%降到19%,你看这两年这势头,怕是要跌至个位数了!
一大批日企,正在飞速撤离!
这两年,从中国大陆部分或全部撤离的日资企业占比相当高!
东风本田在湖北武汉的第二工厂生产线,将于2024年11月暂停生产。
广汽三菱已经完成了更名,变更为湖南智享汽车管理有限公司,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、从股东行列除名,三菱正式退出中国市场。
日本制铁,把宝日汽车板50%股权出售给宝钢股份,彻底结束这场长达20年的合作;
柯尼卡美能达宣布,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办公设备工厂将于2025年上半年结束生产,该工厂的约 1400 名员工(截至 3 月底)将解除合同。
日本轮胎制造商普利司通,宣布关闭在沈阳的工厂,全面停产;
大同电工宣布解散工厂,全面停止生产;
加藤集团宣布解散并清退合并子公司加藤(中国)工程机械有限公司。
利勃海尔宣布关停徐州工厂,混凝土业务集中到上海总部。
日本电器制造商OKI,关闭中国的生产业务,部分维修零件生产线则退回至日本福岛工厂,将其打印机生产线搬至泰国。
一家接一家的日企走,要么搬回自己的日本老家,要么转移到了东南亚等地。
瞧瞧这规模、这速度!
这并不是个例。
一波欧美科技企业,也在跑步撤退!
今年2月,惠普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企业状态由存续变更为注销。
5月,微软总部通知中国区AI研究团队,整体搬迁至美国或澳大利亚;
紧接着,7月,微软又关闭了中国所有线下授权门店。
8月,美国信息技术企业IBM宣布关闭多个研发部门,三分钟裁员超千人,如果不接受裁员,可以转去印度的班加罗尔。
11月份,大选落定后,欧美企业撤退,很可能会更多、更快!
有人问,咱现在也很强了,外资企业对咱重要吗?
先不说答案,商务部曾经发了一份数据:
外资企业以占市场主体2%的比重,带动了约4000万人的就业,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1/10,贡献了我国1/6的税收,2/5的进出口。
论就业、税收、进出口,谁敢说不重要。
但事实是,一批又一批的外资企业出走,拦都拦不住!
原因嘞?
1、被国产平替代替,卷不动了;
诸如手机类、家电类,咱们的产品已经比较成熟,外企市场份额大缩减,自然就走了。
2、国内人工成本增加,降本转移到印度、东南亚等;
泰国、越南等,在这波洗牌中被动收益,一看这势头大好啊,赶紧又是加大招商引资、又是减免税费,优惠力度创纪录。
3、国际局势动荡、中美关系不稳定,提前切割,规避局势风险;
这没办法,中美脱钩风险增加,外企在中国的运营环境变得复杂和不可预测。
4、供应链转移,不得不转。
最要命的就是这个,这些退出中国市场的企业,无论是高端制造业,还是轻工重工、互联网科技,都是产业链极为复杂且牵扯众多的。
就这样,退出一家,带走一串!
如今,国家已经把外资放到了“提高政治站位”的高度上,政策也出了不少。
比如,现在正式开放了外商独资医院,而且一口气确定了9个试点地区。
比如之前不可能突破的“出版物印刷须由中方控股”、“禁止投资中药饮片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”,现在都打破了。
但,政策咱能出,有些趋势谁都改变不了。
唯一值得欣慰的是,在裁员已经成为常态的眼下,外企还算规规矩矩,该给员工的赔偿都给了,起步N+ 1,最高的N+7;毕竟咱很多连N都难了。
不吞打工人的钱,还算不抠!
大家好,我最近做了个《茅十八私密群》,群里会不定时分享财经、楼市、股市分析和考察报告放群里,免费领!
无论上车还是下车,建议大家都去看看市场真实情况。
扫码加入“茅十八私密群”超多资料包领取,相信一定对你有用!